40%的听力残疾本可以避免
有些常见的药物,准妈妈、小朋友和有听障家族史的人要慎用
□本报记者 洪慧敏
“儿子已养到3岁,从来没有叫过爸爸妈妈……”母亲杨婷婷一说及儿子的耳聋,潸然泪下。
2008年5月18日,杨婷婷在当地某卫生院产下一子,生下3天后儿子黄疸偏高。“卫生院的医生说问题不大。”杨婷婷说。不料,儿子的黄疸康复后,听力却出了问题。
伤心的杨婷婷把当地卫生院告上法庭。昨天,案子在长兴人民法院开庭。
今天是第53个“国际聋人日”。浙江的听力残疾人约有400万人,杭州听力残疾人约16万,其中,近40%是因药物致聋。
[数据] 听障人群中40%为药物致聋
“家长们带着聋儿安装助听器时,常常会悲伤地说:‘小孩子打针吃药弄聋的’。”杭州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陈兴刚告诉记者。
根据杭州市残联提供的数据,杭州听力残疾人群有16万,占杭州残疾总人数的33.96%。杭州聋儿康复中心的专家说,浙江省每年因为遗传、药物等等各种原因而新增的聋儿有1000多名,杭州市则有近百名。
“听力残疾人群中,有近40%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药物致聋。”浙江中医药大学耳聋康复研究所所长王永华教授说。
王永华教授从事耳聋救治已有30多年。“其实,像药物致聋,本来可以避免。”他遗憾地说。
[案例] 药物致聋,本来可以避免
去年的夏秋之交,杭州女子李爱莲(化名)感冒了,她服用了几颗牛黄解毒丸。
过了一段时间,感冒痊愈,不过李爱莲却发现自己原来已怀孕40多天。
婴儿生下来后,听力检查有问题。医生诊断,就是因为李爱莲服用的那几颗牛黄解毒丸导致婴儿耳聋。
“牛黄解毒丸里有蟾蜍素,这是一种从癞蛤蟆身上提取的物质,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而导致耳聋。” 王永华教授说。
说起另一个故事,王永华教授至今觉得它就像发生在昨天。
10多年前,杭州有一个聋人家庭,母亲耳聋,父亲耳聋,生下大女儿也是耳聋。幸运的是,第二个女儿出生后,检查听力正常。
二女儿2岁时,患上感冒。于是,聋人父母带她去某省级医院看病。“我们全家人都耳聋……” 聋人父母写着字告诉医生。
此时,小儿科医生办公桌的电话响起,医生一边接起电话,一边开出药方:含有小诺霉素的一种氨基糖甙类针剂。
几个月以后,聋人父母发现二女儿对任何响声不再有反应。医院检查确认,二女儿的两耳听力,一个90分贝,一个110分贝。而正常人的听力,在0-20分贝范围。如今,二女儿已经10多岁,要带助听器。
“有聋人家族史的健康人,对某些药物的耐受力,相比一般的健康人要差很多。譬如,以二女儿为例,也许别的健康小孩打10针含有小诺霉素的针剂都没问题,但她可能一剂就会致聋。” 王永华教授说。
[分析] 很多耳聋跟滥用抗生素有关
每个星期,王永华教授要接诊几十个聋儿患者。
“很多耳聋出现,都跟滥用抗生素有关。”王永华教授说,有100多种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导致耳聋。
譬如很常用的庆大霉素、卡那霉素、链霉素、小诺霉素等,人们出现拉肚子、结核病、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,常常要用到这些抗生素治疗。
“这些药物便宜,而且效果似乎也不错。”王永华教授分析,农村卫生院等比较喜欢使用,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耳聋患者多于城市,欠发达地区耳聋人群高于发达地区;贫困家庭儿童耳聋比例要高于富裕家庭。
王永华教授建议,有聋人家族史的患者,一定要明明白白告诉医生;而医生也必须得搞清楚后,才不会开出像小诺霉素等比较敏感的药物。
由于孩子小不会说话,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耳聋症状,往往是在几个月后。王永华等耳聋专家建议大家,父母带着小孩看病,必须要到规范的医院,而且要保存发票和病历 |